西汉政治家晁错为何会被腰斩 汉景帝为何要杀他

来源:常识谷 7.72K

晁错,西汉著名政治家,文学家,汉景帝的老师,任御史大夫,发展了“重农抑商”政策,削藩主张的提出者和坚决执行者。鲁迅称赞他是“西汉鸿文,沾溉后人,其泽甚远”,可见其成就是很高的,但他的结局却是被腰斩于东市,却是为何?

西汉政治家晁错为何会被腰斩 汉景帝为何要杀他

从史料记载看,晁错是个“刻薄寡恩”之人。

在朝中,晁错得罪了不少人,比如汉文帝时的重臣袁盎、丞相申屠嘉。因为嫉妒景帝对晁错的宠幸,加上性格不合,申屠嘉一直不喜欢晁错。晁错当左内史的时候,在内史府办公,因为见皇帝不太方便,他就让人在内史府南边开了个门,而这个门开在了刘邦的父亲太上皇庙的外墙上,这在当时是大不敬之罪。申屠嘉决定第二天向景帝奏明之后办晁错的罪,告他毁坏太庙。没想到消息走露了,晁错连夜进宫向景帝说明情况。等到第二天申屠嘉来的时候,景帝说晁错凿的只是外墙,而且是经过自己批准的。碰了一鼻子灰的申屠嘉很是恼火,后悔自己没有行使丞相的权力将晁错先斩后奏。最后因为此事,申屠嘉被气得呕血而死。

景帝继位后,曾经是景帝老师的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。出任御史大夫之后,晁错上《削藩策》给汉景帝提出:早削,诸侯也反;晚削,诸侯也反,还不如早削。汉景帝听从了他的建议,公元前154年冬天,以在薄太后服丧期间淫乱为由,削减楚王的封地。很快,胶西王因为卖官时间被削地,吴王、赵王的封地先后被削减。

分封刘氏子弟各地为王,以拱卫中央,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年定下的体制,而今晁错竟然提出变革,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。

公元前154年,吴王、胶西王、楚王、赵王、济南王、淄川王、胶东王七王造反,联合军队20多万,打出的旗号是“诛晁错,清君侧”。胶西、胶东、济南和淄川等藩王合兵围攻仍然效忠于汉王朝的齐王,赵王也暗中勾结匈奴。东方的战事波及商界,长安城的高利贷者认为胜负难料,竟然不敢放贷给从军出征的列侯封君,好像汉朝中央财政已经危在旦夕。

大兵压境其实并没有让汉景帝惊慌失措。汉文帝临终前曾经对景帝说:“即有缓急,周亚夫其可任将兵”。汉景帝于是任命周亚夫为主将率兵平叛。诸侯国打出“诛晁错”是口号也没能影响到汉景帝对晁错的信任。

但不久,晁错的命运急转直下。

面对叛乱,晁错提出让汉景帝御驾亲征,亲自上阵平定七国之乱。让皇帝去前线,晁错自己却在后方留守——这让从小在和平环境里长大的汉景帝多少有些不满,甚至觉得晁错并不十分忠于自己。这一微妙的心理变化,让袁盎敏锐地抓住并加以利用了。

袁盎和晁错的关系如何呢?很糟糕。这两人从没有再一间屋子里说过话:一个地方,只有晁错停留,袁盎一定会走开,反之,如果袁盎停留,晁错一定会走开。

此前,晁错已经开始调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礼之事,将袁盎贬为平民,并准备追究袁盎隐匿不报吴国叛乱消息之罪。这时有人向袁盎通风报信。袁盎赶紧连夜去见窦婴,请窦婴帮她引见汉景帝。

当时,汉景帝正合晁错商议给前线部队调集粮草的事。袁盎来了后,因为他曾经做过吴国的相国,汉景帝就问袁盎是否了解吴国叛军的大将田禄伯,袁盎认为吴王所得的不过是无赖而不是勇士,因此吴楚七国叛乱不足畏惧(这时在一旁的晁错还赞扬袁盎的意见很对)。宽心之后的汉景帝自然而然的问袁盎有什么办法,这时袁盎提出要汉景帝屏退左右。汉景帝让左右回避,只留下了晁错。袁盎说他所说的话,人臣不得知道。汉景帝就让晁错回避。晁错愤愤离开了。袁盎认为吴楚叛乱的目的不过是想要回当年高祖分封的土地,现在只要杀掉晁错,返还七国的土地,派人去七国赦免他们的罪过,七国就会退兵。汉景帝沉默良久,说了一句:也只能这样了。我不能为了爱一个人就得罪全天下、袁盎一看计谋得逞,摆出一副高姿态:我想到的计策就是这个,请皇上自己决断吧。汉景帝就让袁盎秘密准备出使七国。

后庭谋划停当之后,丞相、中尉和廷尉联名上奏弹劾晁错。他们认为晁错离间了皇上和臣子的关系,大逆不道,应当处斩,而且晁错的父母妻子也应当同罪。汉景帝在奏折上批示“可”。在晁错不知情的情况下,汉景帝派车去接晁错。晁错以为汉景帝要召见他,还穿着上朝的衣服。车子故意经过繁华地带,在东市这样的闹市间将晁错斩杀。

袁盎后来出使七国,无功而返,吴王根本不听他劝,袁盎被吴国扣留,最后狼狈逃回汉朝领地,要不是旧人相救,他差点就没命了。七国之乱最终是依靠周亚夫等人来得以平息。

后来,汉景帝专门咨询了从前线回来的校尉邓公“在听到晁错死了后,吴国有没有停战?”邓公回答说,吴国想造反其实已准备了几十年,杀晁错只不过是他是一个借口而已。晁错担心诸侯强大朝廷难以驾驭,于是想到削藩巩固中央政权,没想到计划刚开始就被杀了,这做法,既堵住了朝臣纳谏的心思,还给诸侯报了仇,实在不高明。汉景帝听后,长叹:你说的对。我自己也十分愧疚。

热门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