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十朝元老的官场传奇 当了汉奸还被大家称赞

来源:常识谷 8.4K

俗话说,乱世出英雄,中国的历史经验,凡是乱世必出人才,一是乱世人们必须生存,人的潜能会发挥到极致,另一个原因更简单,既然是乱世没了王法,那就可以自由发挥了,可以有多种活法,这种不行可以换一个,就连工作也是,好君主,好领导多得是,不像以前只有一个皇帝,离了他没饭吃,这样说不定换几次就能找到自己的优势。所以,中国历史上那些大乱的时期也是人才辈出的时期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有三个,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、两晋南北朝时期、五代十国时期。

揭秘十朝元老的官场传奇 当了汉奸还被大家称赞

这三个时期,前两个比较有名,一是确实是人才很多,二是这两个时代虽然国家混乱,战乱频繁,但是文化却很昌盛,因为无论在位的国君和打仗的将领如何残杀百姓,战场征战,对人才还是重视的,更关键的是,前两次大乱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,读书人都怀有报国心和事业心,有一种气节的东西在里边。但是到了五代乱世,频繁的改朝换代让皇帝成了谁想做谁做。五代军阀们大多都是些武将,对这班文人不大感兴趣,再加上朝代更替的太快,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忠诚。

五代乱世就有一位叫冯道的文人,也创造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奇迹,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争议人物,姑且把他也算在“人才”一类,因为毕竟能把官当到他那种档次,本身就是奇迹。他都干了什么,答案是什么都没干,却当了“十朝元老”,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“十朝元老”,古人说某官员资格老,托孤忠臣,最多就是三朝元老,可是这位“十朝元老”算是什么级别的(当然五代皇帝换的太快也是个原因),另一个就是他总换“明主”却总能受重用,而且还投了契丹,说了句经典名言,“南朝为子,北朝为父,两朝为臣,岂有分别哉!”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,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。

跟让人惊奇的是这个投了契丹的冯道从不被人诟病或者当“汉奸”看待,要知道,在前朝汉唐的和后世的宋朝,明朝的时候,像他这么乱换主人是要被骂死的。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、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,反封他在本朝连任太师。三是这个官场不倒翁却是个书虫,饱读诗书。冯道虽然是个有名的随风倒,却不是个老粗,他自幼务农,出身低微却出奇的喜欢读书,即使做了高官也对吃穿奢侈这种事从不在意,只要有书读就行,而且更让人赞赏的是他不是腐儒,人家是“博览群书”,真正的什么书都读,要是听闻那个地方有好书,再远也得去看看。

所以他的名气在五代十国的乱世里就很大,不管是南朝那代,都想请他出山为官,这也是朝廷的光荣。省的别人说这些老粗军阀没文化。据说他在南朝为官时,北边的契丹都听说了他的大名,想要偷袭将他抢走,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,这才没有得逞。

四奇冯道虽无气节,却不是个贪官。别以为冯道奴颜媚骨,必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,恰恰相反,冯道严于律己,体察民间疾苦,应该是个大大的好人。他的家乡闹饥荒时,冯道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,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。

他 在家乡替父守孝期间,并没有在乡亲们面前摆官架子,而是亲自下地劳动,上山砍柴,对一些缺乏劳力的人家尽力帮助。南北战乱频仍,冯道从北方逃回,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,心中不忍,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,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,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冯道还不好女色,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,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,冯道就“金屋藏娇”——找间屋子养着,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。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希望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,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,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,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。

在对后唐明宗李嗣源进谏时,冯道说:“谷贵则饿农,谷贱则伤农,这是常理。臣还记得近代举人聂夷中的一首诗《伤田家诗》:‘二月卖新丝,五月粜秋谷。医得眼下疮,剜却心头肉。我愿君王心,化作光明烛。不照绮罗筵,偏照逃亡屋。’”劝后唐明宗做一代明君。

就是这么个奇怪的人,连连创造了中国官场的奇迹。他还有一个头衔,就是他是中国历史上所任官职最多的官员,看看这位冯道所任的官职,幽州节度巡官、河东节度巡官、掌书记、摄幽府参军、试大理评事、翰林学士、端明殿学士、集贤殿大学士、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、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、检校太尉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检校太师兼侍中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、行台中书舍人、户部侍郎,转兵部侍郎、中书侍郎、门下侍郎、刑部尚书、吏部尚书、右仆射、司空、在中书、司徒兼侍中、太尉兼侍中、太傅、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。

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、议郎、朝散大夫、银青光禄大夫、金紫光禄大夫、特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。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、开国公、鲁国公、秦国公、梁国公、燕国公、齐国公。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,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......这些官职从中央到地方,从文官到武职,从尚书到开府的国公,中国历史上能叫的出名字的官他差不多都做了一遍,要是光看他做过的官,这个人就是个全才,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把朝廷的官全做过来一遍的超级人才,却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政绩传世,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,既不是治国安天下的宰相之才,也不是平定乱世的良将,他虽然位居高职,后人却很难指出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具体的作用,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。如果非要给他定性的话,只能说他是他是一个很“专业”的官员。职业就是做官,至于做官后干什么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。冯道这十朝元老实在是没干出来什么像样的事,以至于后来欧阳修编修《新五代史》时,把《旧五代史》中关于冯道的的粉饰内容全部删除了,原来的传记也缩减到不足两千字,实在没得写,浪费时间

冯道的号叫“长乐老”,他还真是知足常乐,当然,如果非要说他什么也没干也是冤枉了人家,好歹也是十朝元老,几朝的宰相,总的干点什么,冯道曾主持国子监对《九经》进行刻板印刷,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,也算是为中国文化做了件事。

在现代人看来,冯道就是一个典型的“随风倒”,后世的史学家骂的更是不堪,欧阳修说他“不知廉耻”,司马光更斥其为“奸臣之尤”,但是在当时,冯道的行为却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,号称“当世之贤愚,皆仰道为元老,而喜为之偁誉”的声望。这与他才学渊博,提携贤良也有关系,总之,这个人虽然没干事,但也不害人,相反还给百姓做了许多好事,冯道自称“无才无德痴顽老子”,他从道家老子的“无为”中悟出了“为官之道”,从“上善若水”中悟出随波逐流,他减至不到两千字。冯道自称“无才无德痴顽老子”,他从道家老子的“无为”中悟出了“为官之道”,从“上善若水”中悟出随波逐流, 有的时候,还真不好评价这类官和这类人

热门标签